马勃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平定堡的由来郝艳芳 [复制链接]

1#

点击上面微沽源免费订阅

微沽源

沽源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以及吃喝玩乐指南

热文.美食.优惠.便民.推广.活动.品牌

合作—

沽源随时看,生活一点通!

平定堡的由来

文/郝艳芳

年5月原创

锡林郭勒盟大草原的南端,距坝头60公里处,有一片水草茂盛宽阔的草原。这片草原的东面有8公里长南北走向的绵延丘陵,老百姓叫它狼尾巴山。山的西面约5公里左右,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在宽阔的草原上缓缓流过。它的水源就在平定脑包南十几公里处,草滩中间两处泉眼喷涌而出。溪流经过的草地,水草茂盛,百花盛开,野兔奔腾跳跃,画眉鸟鸣叫飞舞,百灵鸟的歌声在草原上久久回荡。

靠近狼尾巴山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道,是从库伦出发,经阿巴嘎旗,穿越浑善达克沙漠,再过多伦诺尔,路经这片草原,最后到达张家口或京津,这条古道就是世界著名的第二条张库大道。这个地方以前叫黑土洼(凹),因为有蒙古人堆起脑包祭拜,后来就叫平定脑包。年因为修筑了平定脑包的围墙成为堡子,就是现在的平定堡(沽源县城所在地)。

清光绪六年,公元年,西湾子的几家天主教教友因西湾子人多地少,汇聚了五号及西营子(尚义南壕堑)两村的几家教友,一同迁移到距西湾子东北方约一百多公里的地方,落户平定脑包(平定堡),旧时也叫黑土洼(凹)。他们几家来到平定脑包时,平定脑包还是茫茫草原,就是因为草原中那条南北贯穿的小河,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,他们决定在此安家落户。他们搬迁而来的季节是冰雪刚刚融化的春天,靠沙坑搭起了窝棚就成了他们的家园,他们一边开荒种地,一边起草坯搭建各家固定的房屋。

因他们居住的村东是驼队古道,夏秋之季成车的骆驼粪、牛马粪成了他们过冬的最好烧柴。蒙古王爷的牧场上也有马群在草原上穿过,他们烧火做饭用于取暖的木材和牛马粪在草原上遍地都是。草原上不时跳跃着各种野兽:*羊、袍子、野兔,天上飞翔着各种禽类,小河里鲫鱼成筐捞起,这样的生活环境,真是上天所赐。

清光绪十四年,公元年春天,西湾子的巴耆贤主教和何济世司铎,一同前往平定脑包来看望这几家教友。巴主教和何司铎在平定脑包为教友们办理完圣事,巴主教就决定把何济世司铎留在了平定脑包,何司铎就成了平定脑包的第一任本堂神父。

随着神父的到来,平定脑包的教友们在不断增加,年春天,很有势力的白氏家族也从宏城子搬到了平定脑包,因为他们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。在他家未搬来之前,白明和何神父还有几个老教友,详细规划了平定脑包的街道走向和定位,还有村落的发展方向。东西走向的主街把平定脑包一分为二,主街道的南北是两条平行直通平定脑包小河的辅街道。三条南北走向的十字街道,把一个平定脑包城廓规划的方方正正、四通八达。南北街各九个方方正正的民居设计,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,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。同时又代表了教会的博爱,每一个十字街道都是一个大爱。街道是按照二百年发展规划设计的。

平定脑包的主街道,四辆马车可以相向而行。东西街道也是用指南针定位的,修筑道路精确到分毫之间。当时的街道设计就是九个十字路口内的道路铺设。每个庭院都有走水口,流往主街的下水道,下水道都是用大青砖铺制,每年各家商铺都要清理一次下水道。

垫路的沙石都是村民从十几公里外拉回来的,牛车每天一趟,马车每天拉两趟。平定脑包从建村开始一直就在繁忙的建设中,外来商户逐渐增多。

教会的院落是按照能够盖一座大教堂的院落规划的,就是现在保留的老教堂的原址。因为零散的几十户人家还没有形成城镇的规模,一切都在规划和设计当中。

大街的南边,白明在教堂的对面,建筑他的白家大院和临街的商铺。白明在蒙古人中间人脉很广,上至蒙古王爷,达官贵人,蒙古商人,下至牧马人都是白明的朋友。因为他的生意一直就是和蒙古人打交道,白明的土地都是从蒙古人手中买下的。

教会在白明的介绍下,认识了蒙古王爷,从他手中买下了平定脑包周围的草场和土地,放地传教。教会买地白明帮助不小,他是既出钱又出力。这时从山西、山东、及河北各地来坝上逃难的灾民日渐增多,凡是要来平定脑包落户的外来逃荒难民,只要他们加入天主教会,头三年都可白种教堂提供的土地,种多少亩由难民自己决定。教堂在种地初期可免费提供犁杖和耕牛,三年后按二、八分成交给教堂租息,用于维持教堂的正常经费开支和教堂建设。

外地逃荒来平定脑包定居的难民,有一段时间,教会每家提供给他们两间房屋的椽檩、窗户、教友们互相帮工,在平定脑包主街道四周按顺序建起他们自家的院落。

王家大院、段家大院、李家大院、南家大院也是那个时期建成的。

由于天主教会的优惠放地,平定脑包周围没有土地的百姓纷纷加入天主教会,移居平定脑包。王家也从四人洼搬到了平定脑包,平定脑包成为坝上地区第一个天主教村落。

一百多年前平定脑包已是一个有规模的村落,但从村落的名字来看,它依然是沿用了蒙古人惯用的村名。

平定脑包的迅速崛起有两个原因:一是教会的优惠放地,随着人口的增加,教会在年又兴办了学校,生活有了希望,孩子也受到良好的教育。二是平定脑包是商队和驼队的必经之路,在这条商道上,来往的商队商机四伏,有头脑的人都有做生意的机会。几大家族随着村落的逐渐壮大,流动人口增多,逐渐形成各家商业气候。各大缸房生产红火,各家商铺生意兴隆,几家车马大店过往客人传川流不息,院内院外一派繁忙景象,平定脑包的商贸远近闻名。

民国十四年,公元年是平定脑包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,平定脑包到处是一派繁荣的景象。醋缸房、酒缸房的生意是红红火火,老百姓的日子是蒸蒸日上。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,老百姓能解决温饱的生活也让他们提心吊胆。由于当时的地理环境,各系*阀为开垦蒙荒轮番开战,兵痞无赖到处骚扰百姓。再加上土匪猖獗,不时掠夺和抢劫商户、驼队和百姓的财物,平定脑包的百姓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。为了保护平定脑包百姓的安全,为了各家商铺生意兴隆,首富白玉山和几大商户商议,平定脑包要修筑城墙来保卫自己的家园。

在白玉山的积极倡导下,在教会的大力支持下,平定脑包各大家族(白、王、南、段、李、郭)及各大商铺共同出资,老百姓共同出力,一项浩大的修筑平定脑包城墙的工程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
平定堡的设计是一个正方形的村落,设东西城门,城墙当时叫“母猪墙”,是由两个山东的师傅负责建筑的,城墙厚7尺,是由周围的黑土加上莜麦秸秆拌起来加水打夯起来的。城墙由厚实的木板做好模子,和好泥,十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汉铲泥加高,年青后生手抱泥团垛在模子里。刚开始,平定脑包的这一项浩大工程最多时几百人一起上手,从远处拉土的,从河里拉水的,老人们铡秸秆,全民总动员,一项修筑城墙的浩瀚工程浩浩荡荡展开了。

此工程历时两年,城门完全木制大铁钉铆制,门垛是用大青砖垒起来的。高大的城门结实耐用,即可走人也可作为观察哨岗,两个城门上都安排了执勤放哨的村民。东围子安全了,河西的村民也开始修筑西围子城墙。

东围子的南城墙遗址就是现在的南壕沟北,挖壕沟的土修筑了南城墙。东城墙的旧址在原沽源一厂的西墙,一直往北到现在北大队的房前。北城墙一直往西,西城墙的位置是当时教堂大院的西墙外。

在《史话沽源》一书中,作者张学英有这样的记载:

”据《察哈尔通志》记载:平定堡土筑,面积余亩,正方形,墙高一丈三尺,厚七尺,东西各一门。称其为东围子,是因为时隔不久,在东围子小河西边,与东围子隔河相望的河西居民,也修筑了土围子,面积为余亩,正方形,墙高一丈,厚六尺,只设东门。因与东围子隔河相对,就称西围子,东围子与西围子合成为平定堡,平定堡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。“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